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者: 时间:2023-09-20 点击数: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具有全媒体业务操作能力与管理、研究能力的跨媒体、跨文化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社会主义新闻观念和现代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与传播职业道德。

(二)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理论,具备从事新闻与传播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三)具备综合运用新闻与传播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独立从事新闻与传播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多不超过4年。原则上不受理提前毕业申请。

四、培养方式及学分要求

1.课程学习以教学为主,兼有新闻传播领域案例分析、新闻传播前沿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2.采取“双师制”联合培养的方式,校内专业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按照各50%比例组成导师组,共同制定培养规划、指导培养过程、完成考核评价。

3.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核由课程论文或调研报告、课堂主题研讨、文献阅读等几部分构成,硕士生需要完成课程论文,参与课堂讨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任务并提交文献阅读报告。

五、课程设置

(一)公共课(6学分)

1.公共英语(4学分)

72课时     4学分    第一学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36课时     2学分    第一学期

(二)学位基础课(11学分)

1.新闻学传播研究方法

课程编码:46Z2001   54课时   3学分  第一学期

2.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

课程编码:46Z2002   36课时   2学分  第一学期

3. 新媒体研究

课程编码:46Z2003   36课时   2学分  第一学期

4. 媒介经营与管理

课程编码:46Z2004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学期

5. 新闻传播政策、法规与伦理

课程编码:46Z2018   36课时   2学分  第一学期

(三)专业必修课(6学分)

1. 新闻传播前沿专题讲座

课程编码:46Z2005   36课时   2学分  第一学期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课程编码:46Z2006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学期

3. 跨文化传播研究

课程编码:46Z2007   36课时   2学分  第一学期

(四)专业选修课(≥10学分)

1.中西方文化研究

课程编码:46Z2008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学期

2.西北地区传播研究

课程编码:46Z2009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学期

3.传播心理学

课程编码:46Z2010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学期

4.政治传播与新闻发布研究

课程编码:46Z2011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学期

5. 影视美学

课程编码:46Z2012   36课时   2学分  第一学期

6. 全媒体新闻业务实践

课程编码:46Z2013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学期

7. 新媒体营销与策划

课程编码:46Z2014    36课时   2学分  第一学期

8. 网络舆情分析

课程编码:46Z2015   36课时   2学分  第二学期

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应完成34学分,其中公共课6学分,学位基础课9学分,专业必修课6学分,专业选修10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

六、专业实践(72学时,4学分

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内容和要求为:

1. 对各类新闻与传播现象均能够自觉地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熟练地运用新闻与传播理论知识完成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各项实务运作;

3.对新闻与传播实务方面的相关问题具有独立分析经验。

以上内容融入各门课程之中,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专题讲座与研究等形式来培养,并注重相关技能的综合应用。

4.应届本科生及未在新闻传播行业工作满一年以上的非应届本科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4个月。可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段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到各类媒体及相关机构等单位实习。实践期间,发表不少于6篇新闻作品。学习考核评价由岗位任务内容、实践过程、社会影响等几部分构成,学生在行业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任务并提交实践作品及实践心得,行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践任务完成情况给与评价。

5.已在新闻传播行业工作满一年以上的非应届本科生攻读本专业学位期间,不安排专门的专业实践,但应按要求提交相应作品及实践心得。

七、研究方法技能训练

以一种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本课程围绕新闻传播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理论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讲授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学术资料的能力、把握科研选题的能力、实施科研试验的能力、分析实验与调查资料的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和开展科研创新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熟悉几种传播研究的方法,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论思想、基本概念、术语和具体方法,为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提供研究方法论和方法、技术的指导,包括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能在具体场景中加以运用,具有一定对传播实践进行研究的意识与能力,能独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能撰写分析报告。

八、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

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二学期最后四周进行。成立由各位导师组成的中期考核小组,分别对研究生的思想、日常行为表现和专业学习情况进行考察,了解其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闻传播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考核小组着重考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确定是否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学位论文的开题。

研究生在完成中期考核后,经过责任导师确认形式和选题后,参加开题专家小组举行的毕业开题会,专家小组根据学生的开题报告和现场答辩,评定是否进入下一阶段——学位论文的撰写。

九、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核由课程论文或调研报告、课堂主题研讨、文献阅读等几部分构成,硕士生需要完成课程论文,参与课堂讨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文献阅读任务并提交文献阅读报告。

十、学位论文

1)本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考核一般采取“实习作品+采编报告+答辩”的方式具体要求为:

①在专业实践基础上,以实习作品的完成为基础,理论结合实际,撰写一篇20000字以上的实践报告,主题为总结与探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经验、问题以及相关理论。在第二学期末以开题报告的形式提交初步实践设想,经开题专家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始写作。

②在答辩环节,须提交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全部实习作品以及实践报告,提交答辩委员会综合考核,答辩委员会根据实习作品质量及采编报告答辩情况评定等级。答辩委员会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2)在学期间完成了规定时限的专业实践并取得规定的实习成果,也可选择以毕业论文方式进行毕业考核。 具体要求为:

1.凡以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考核的专业硕士生,须于第二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经开题专家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始论文写作。

2.采用毕业论文方式考核的专业硕士生,在第三学期末要完成论文中期检查,第四学期完成三审环节、最后的答辩环节,必须提交20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毕业论文的质量以及学生答辩情况评定等级。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十一、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符合学校学籍管理相关规定的,准予毕业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各专业学位指导中心审核、校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十二、导师职责

1.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

2.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

3.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4.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

5.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

6.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

7.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

十三、质量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新闻学院统筹管理教学、实践、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工作。

2.教学质量保障。新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实施学院听课制度等一系列教学保障质量相关制度。

3. 实践和论文质量保障。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监督检查。

4. 经费保障。学校硕士点建设专项经费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青海省财政支持。





Copyright© 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学院地址: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学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