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西宁举行

作者: 时间:2024-07-16 点击数:


本报讯 7月13-14日,第十五届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青海西宁举行。论坛由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承办,这也是论坛首次在青藏高原举办。

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雪梅致辞

论坛开幕式上,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雪梅对全国各地学术界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向大家介绍了青海师范大学及新闻学院的历史和发展现状。陈雪梅表示,青海师范大学作为承办单位,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论坛发展,并积极促进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沟通协作,为促进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贡献力量。

郑保卫教授发言

论坛名誉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新闻传播学科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历经15年发展,已成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的品牌学术论坛,在促进民族新闻教育、创建民族新闻品牌、打造民族新闻学派、扩大民族新闻影响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论坛还将成为打造民族教育共同体、新闻学术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

论坛理事长赵曙光发言

论坛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赵曙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信息传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中国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也是广大新闻人的精神家园。未来论坛还将探讨优化民族地区新闻专业留学生培养机制等问题,加快民族地区新闻人才素质全面提升。

相世恩发言

相世恩代表青海省委宣传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对青海新闻事业、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发展关心帮助。

郑保卫教授发言

在论坛主旨报告中,郑保卫教授作了题为《踔厉办好民族新闻传播论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奋斗》的学术报告,既对论坛的发起和历史做了整体回顾总结,同时对论坛今后的发展和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研究提出期望。

莫自才副社长发言

青海日报社副社长莫自才做了题为《<青海日报>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与实践》的报告,对《青海日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立足青海省“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打造青海地区特色报道,针对青海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实际,始终贯穿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以融合媒体创新形式引领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发展作了介绍。

刘海龙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特聘教授刘海龙在主旨报告中以《算法想象与算法巫术》为题,分析了算法想象背后的思维结构,并提出了乐观式的幻想、悲观式的幻灭、互渗律与类比思维和互渗律与因果思维等普通用户存在的4种不同的算法想象,强调了职业用户与算法巫术的关系,并描述了从人类学视角下的算法想象与算法知识生产。

周德仓教授发言

西藏民族大学原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论坛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德仓以《民族传播研究的历史机遇:区域传播》为题做了主旨报告,从地方传播体系、民间传播、原典文本、民族交往交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民族传播中突出的区域性特点,强调民族传播研究理念应立足民族新当地,塑造独特学术品质。

刘卫东教授发言

天津师范大学战略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新闻史学会闻传播教育专委会副会长刘卫东教授以《“期待视域”在多民族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机理及学术价值》为题,阐述了“视域融合”及其“期待视域”理论假说,并且提出对文本的译介过程是主体间一种永无止境的积极开放过程。为此,各民族文化在互动交往交流融合中,应保持一种平等、积极、包容的心态。

朱杰教授发言

论坛副会长、西北民族大学朱杰教授在主旨报告中以《穿梭于时间的文化主题:河西宝卷的媒介考古研究》为题,给大家带来了可视化、立体化的河西宝卷研究,指出河西宝卷是一种媒介物,因为它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符号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一体的物理空间。

刘晓程教授发言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晓程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政策传播的对话实践:“环境革命”背景下的甘南“全域无垃圾”行动》。聚焦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政策传播,提出了4个核心问题,甘南“全域无垃圾”是一个怎样的施政过程?政策传播中的对话要素有哪些?政策传播中的对话实践经验有哪些?政策传播中的对话实践启示有哪些?探讨了公共政策的传播规律。

顾洁教授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顾洁教授以《融合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强调民族地区传播应当从创新价值融入方式、创新融合传播手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用融媒体手段打造视听精品等方面着手总结、介绍中国式现代化成果,凝聚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伟力。

毛湛文教授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教授以《“工程国家”与联通中华:一种媒介学的视角》为题解释了何为“工程国家”,并且从规训国土空间、彰显权力可见性、塑造国民意识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挖掘工程国家与认同塑造的关系,分析了基础设施联通中华的媒介路径——在可见性方面标识中华、在连接性方面联通中华、在延续性方面赓续中华。

张智华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华教授在论坛主旨报告中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为题,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在网络剧中的应用与发展。

才让卓玛教授发言

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才让卓玛教授以《立足青海高原、服务民族地区: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特色发展之路》为题,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对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之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汇报。

中国人民大学张迪、西北民族大学朱杰,西藏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挂职干部)许颖、青海师范大学才让卓玛先后担任主旨报告上下两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

本届论坛还设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地区信息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信息传播”、“民族地区新闻事业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民族地区高校新闻院系院长论坛”等四个分论坛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杨登兴主持了开幕式和闭幕式。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南宁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民族地区新闻学院建设等话题开展了充分的交流,并赴海北州西海镇原子城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第十六届论坛将于2025年在南宁师范大学举行。

Copyright© 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学院地址: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学院路